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 常宁市兰江乡中心学校---谭政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17  浏览次数:126720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袁宏太 通讯员唐辉】湖南报道: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
  本报讯【记者袁宏太  通讯员唐辉】湖南报道:
       【摘要】当前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亲情的脱离,学生第一负责人空位,学校教育的不足,及社会关注不充分等原因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政府、学校、家庭的联合管理是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根本措施。因此,本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多年来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出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对其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方案,使留守儿童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一、引言
  每个儿童本应该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然而,受工作不稳定等客观条件限制,有些农村家庭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往城市务工、创业。此时,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必须把家中年幼的孩子交托于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甚至外人来抚养、照料,从而催生了数量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
  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其生活质量和生命宽度,同时对成年以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预测意义。孩子的情感是细腻的、脆弱的,也许从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但他们也需要父母温暖的拥抱和温柔的关爱。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教养和关爱,与父母间未能有足够的情感交流。亲子关系相对疏远,这对他们后续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父母角色缺失型”的环境下成长,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较非留守儿童更为突出,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关爱。
  二、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逐年在增长。通过调研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相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凸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实现,亟需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素质发展方面主要问题有:
  1、心理偏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性格缺陷。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4、耐挫力差。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大致说来为以下几点:
  1.亲情教育。良好的依恋关系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但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频率偏低。
  2.监护教育。绝大多数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在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3.学校教育。留守儿童属特殊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导致学校、老师的关注度不够。
  4.社会教育。留守儿童缺乏管教、引导,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有厌学等不良学习心态。
  5.自控能力。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首先,应重视家长教育辅导,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通过言语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首位的。虽外出务工,但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务工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或发邮件等方式经常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情况,掌握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同时家长也经常与所任学生的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在校情况和学校发展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和子女沟通时,既可采用鼓励,也可以批评等方式来教育监督他们,但具体方法的使用特别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家长应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尽全力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还能感受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经常伴随着自己健康成长。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教育。现代化社会日益紧张和繁忙,给我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压抑感。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导致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们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使教师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应用科学的知识来调整自己心态是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心理状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常主动靠近他们,抽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谈心联系,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素养的需求给予关注。使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乐意与教师交流,将心中的苦恼和悲伤对老师说说。平时要多创造一些愉快的专职的场合以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
  再次,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功能。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学生的视野较广阔,也有更大的抱负,但是由于自己各方面的发育均未成熟,接触事物又较广泛,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引导,对学生采取有效的调整方法来清除他们的不良的心理影响。在引导教育时,教师帮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别人行,我也行”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我改变现实的信心。总之,首先应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让他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中的不足,克服自卑、疑虑的不良心理。其次要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最后,组合社会力量,创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负起责任,创建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合作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和监护体系中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和素质的发展。首先,村委会要承担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会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解决他们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最后,社会相互配合,寻找有效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决策。要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帮助其建立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健康的发展,成为一名健全的社会公民。
  总之,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融合。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我们把爱的目光投向那些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对留守儿童的品质、人格情操的形成产生功不可没的影响,能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童状况研究[J].⼝研究,2005(1).
  [2]李少元.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3]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7期作者:何国兴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